索引号: | 002564301/2025-00062 | 成文日期: | 2025-01-2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交通运输局 |
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人民政府:
根据市委依法治市办《关于做好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总结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局《2024年度交通运输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随文上报。
特此报告。
湖州市交通运输局
2025年1月15日
2024年度交通运输法治政府建设
工作总结
2024年湖州市交通运输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交通运输厅的精准指导下,笃学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完善交通法规制度体系、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强化执法能力和队伍建设,高质量承办全省“港航扬帆 法治护航”普法现场会,深入推进“枫桥式”基层站所建设,环太湖水上应急演练、“法治沙龙”、基层执法站所四基四化建设等工作3次被交通运输部专题简报录用,交通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提升,为高水平交通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太湖水上应急搜救队荣获交通运输部等4部委表彰的“最美海上搜救人”称号,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南浔大队入选交通运输部基层执法联系点,“花木兰”普法品牌入选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普法典型案例名单,1人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个人。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南浔中队、太湖水上中队和长兴吕山中队成功入选省级枫桥示范站所。市局荣获2024年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比武团体三等奖。“信用+大件运输”、“信用+巡游出租车”应用场景获评2024年湖州市“信用+”应用场景最佳实践案例。
一、2024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恪尽职守,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的“法治内核”,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一是持续加强组织领导。局党委领导班子特别是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先后4次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上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带头自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把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列入对局属单位的目标考核。二是健全完善交通法规制度体系。立足行业发展需求、适应改革要求,成立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细致开展立法调研,编制《湖州市绿色航运条例》《湖州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法》草案与可行性报告,通过市人大和市司法局初期评估。制定绿色交通标准体系和测评报告,持续擦亮湖州交通绿色发展金名片。三是大力提升法治交通理论研究水平。完成交通运输部试点课题——《基层执法站所四基四化建设调研报告》以及省交通运输厅试点课题——《行刑案件衔接标准》。选送《劣质燃油处罚对象合理性研究的现状分析》获评全国海事系统“执法为民”法治征文比赛优胜奖。四是强化法律风险防控。出台全市部门首个行政合法性审查制度,明确机构职责和人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全市法治条线共审核重大执法案件94件,规范性文件7件,行政协议78件;办理行政复议15件,行政诉讼7件,行政机关负责人按要求出庭应诉,未发生行政复议被撤销和行政败诉案件。
(二)聚焦聚力,执法规范化水平全面提升。积极构建“规范+示范”高效执法体系,切实发挥好基层执法作为行业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作用。一是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启动基层基础强化三年行动,从“党建、队伍、绩效、服务、规范”五个维度对全市基层执法站所进行提档升级,5个站所先行开展省级“枫桥式”示范站所创建。持续开展“法润基层微讲堂” 和“队列整纪一刻钟”活动,提高执法人员法治素养和精神状态,在全省执法比武中荣获队伍形象建设优胜单位、说理式执法三等奖等多个团体荣誉以及1个综合能力考核个人奖。二是狠抓案卷质量内控。优化案件审核机制,厘清三级案审责任,明确岗位职责,法审人员严格对执法关键环节和措施进行把关。全面推广“智能评”,“智能评”应用率达90%以上。全年组织开展3次集中案卷评查,评查案卷500余份,评出优秀卷宗28份,较差案卷24份,并在全市交通运输系统通报,推动案卷质量整体提升。三是全面推动数智执法转型。合理规划非现场治超点位、强化航道数字化点位布设、数字打非由市本级向三县扩面,扩展港口码头绿色监管,全市非现场案件占比达到70%以上。市交通行政执法队“e网联治”超限治理新模式获省级试点建设批复。长兴打造新型无人机水上非现场执法示范点,完成《无人机内河水上辅助执法相关技术应用标准》立项和审查。
(三)深化联动,各方共治合力不断凝聚。全面提升行政执法效能,一体化执法格局不断深化。一是加强区域共治。会同苏州、无锡、常州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印发环太湖水上交通执法流域化监管机制,成功开展环太湖水上突发事件联合应急演练;市交通行政执法队与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执法总队宁杭支队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全年开展省际联合执法40次。二是加强部门联动。联合公安出台大件运输审管联动机制,组建专班入驻交警指挥中心,强化大件运输审管联动。会同高速交警发布全省首个高速公路非法营运案件移送办理工作指引。与南太湖医院联合签署应急救援合作协议。三是加强市县(区)协同。进一步加大市局对县交通运输部门的执法指导,强化各级行业管理中心与执法机构的横向沟通。吴兴区、南浔区交通局推动属地政府成立高铁专业管理机构。
(四)筑牢底线,交通执法力度全面加大。持续加大执法力度,行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执法质效实现“双提升”。一是“利刃”执法行动全域展开。持续加大道路运输、港口海事、公路运行、在建工程等领域执法监管力度,全市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6670件,结案16678件,结案率100.4%。二是大案要案查处成效明显。今年以来,严厉打击交通运输违法违规行为,相继查处了非法码头装卸作业、网约车平台管理缺位、工程违法转分包等一批大案要案,公布18起违法典型案例,切实维护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稳定。
(五)持续创新,法治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立足行业发展推进服务模式转型,努力打造交通数字治理能力。一是优化入企检查模式。整合管理和执法要求,规范和简化入企行政检查,完成交通运输系统入企“综合查一次”制度起草和系统开发,减少多头管理,提升行政效能。落实首违免罚,发布125项交通首违免罚事项清单,办理免罚案件3090件、同比增长94.59% 。二是坚持靠前助企服务。整合完成湖州交通“一张图”,“掌上办”二期投入试运行,掌上“自助办”案件4356件、占比达61.3%。推广“自助办+异地办”,落实服务区“四化”提升,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1对,新增停车位400个,服务区数量与停车能力全省第2;新增“司机之家”4个,“司机之家”数量全省第1。三是深化信用体系监管。推行“信用+绿色码头”监管应用场景,运用信用数据分析推动形成数字化信用监管机制,有效解决码头环保督查力量不足、管理难以及时到位等问题。深化“信用+巡游出租车”监管应用,推出“红黑榜”管理制度,出台出租车信用评价机制,开发出租车信用场景平台,提升出租车服务质量。
(六)多元普法,法治文化深入人心。结合行业管理和群众新需要,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开展普法活动,传播法治声音。一是多形式普法载体有声有色。整合太湖水上搜救中心和太湖水上中队资源,打造省级青少年普法宣教基地,通过省司法厅初验与复核。创立“花木兰线上普法”品牌,在抖音号等新媒体相关浏览量破4千万人次,点赞量超20万人次。加大“船员学习通”推广应用并获省厅肯定,全省首例船员违法记分清零案例落户湖州。长兴画溪公交枢纽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开展“普法集市”活动。德清“阿德说法”拍摄系列动漫视频以案释法深入人心。二是矛调品牌调解机制成效明显。巩固三级矛盾调解机制,加强矛盾调解组织力量。发挥“浔语”“阿德”“安畅调解室”“小白果”等矛盾调解品牌作用,共调解各类高频矛盾 577个。三是特色普法活动丰富多彩。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宪法宣传周等普法专项活动,成功举办3次湖州交通“法治沙龙”活动,推动法治服务主动适应交通改革发展和行业监管需要。全年组织开展普法宣讲90场次,累计发放宣传册800余份,受教育人数7000余人次。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坚持科学立法。一是上半年进一步完善《湖州市绿色航运条例》草案内容,按照一类立法进度全面推进,计划四月初上报市政府审核审议,六月份完成人大一审,八月份完成人大二审,经省人大备案后力争十月份出台。二是下半年全力推进《湖州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法》出台。计划六月份开始完善条文草案,开展意见征求等工作,八月份提交市政府审核审议。争取十二月份出台实施。三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为契机,计划在八月份全国生态日之前召开绿色交通标准体系和测评报告发布会,全面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湖州交通的成功实践。
(二)坚持精准普法。一是加强组织保障。组织全系统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实干交通·无法不美”法治文化建设为载体,全面落实主要领导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坚持“谁监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做到责任层层压实、事项件件推进、落实环环相扣。二是创新普法形式。充分利用“抖音微普法”、“船员学习通”、“执普一体示范基地”等特色宣传载体,寓教于乐,丰富法治教育形式,提升普法人群的覆盖率和精准度,继续搭建好“法治沙龙”平台为有效预防和化解交通运输行业法律风险提供法治力量。三是打造普法矩阵。有效提升交通普法品牌形象,持续优化“船员学习通”、“花木兰线上普法”、“画溪公交枢纽”、“少年海事学校”“小小交通班”等普法品牌建设,使法治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增强公民法治观念,为营造安全、文明、有序的交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高效执法。一是聚焦重点领域执法。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抓整治格局,积极构建“专项+定向”精准执法体系,高质量抓好各领域违法运输、扬尘污染等专项执法行动。针对难点热点堵点问题,通过“常态严整治、错峰勤执法、部门强联合”等方式,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对象开展定向整治,切实优化行业秩序。二是推进跨区域协同执法。积极构建“共商+共治”联合执法体系,完善“长三角”“环太湖”“杭嘉湖”等区域执法协作工作机制,扩大区域执法协作范围,统一高频执法事项认定和裁量标准,承办好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交通运输执法协作会议,切实提升区域协作水平。以高速公路非法营运、货车涉牌违法查处、交通运输行刑衔接“三大指引”为导向,深化探索“行刑惩戒”新案由,切实打造“路警联合、高地协同、部门共治”的交通执法新格局。三是强化数字赋能执法。积极构建“数治+智治”智慧执法体系,全市非现场执法案件占比超过65%。完善大件运输全链条监管服务,实施“e网联治”普通国道综合治超提质升级,普通公路超限率控制在1.5%以内。深化航道应急监测,实施船岸云协同应用。完善大件运输审管联动机制,开发“全域危化运输数字打非”应用场景,深化港口码头数字化监管,推广无人机在应急救援和公路、航道、工地巡查等领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