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服务 >交通出行 >自行车

单车融合发展: 从共享到共治
发布时间: 2020-04-14 字体:[ ]


如果你以为共享单车还能零星或扎堆地停放在车行道、草坪上,只要车锁“咔嚓”一声锁上,单车便和骑行人毫无关系,那你就LOW了;如果你以为共享单车企业作为运营商,做甩手掌柜,不受监管,把一片混乱抛给政府和社会,那么你是真的OUT了。

今年以来,湖州市运管局针对共享单车无序发展、公共自行车发展受阻等带来的城市管理问题,通过落实顶层设计、加强设施建设、推动企业联合、开发平台监管等多种方式,创新打造了“单车融合发展模式”,市区共享单车与公共自行车“两车”实现良性发展。

而且,共享单车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已经实现质的飞跃。共享单车规范停放率(停在电子围栏内)达到95%,在省内乃至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为解决共享单车的城市问题提供湖州方案。

如今在湖城内随处可见市民们在使用完共享单车后摆放整齐的场景,便捷低碳的共享单车在湖城自由畅行,成为了生活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花样百出”的共享单车社会乱象

2016年底以来,共享单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进入我们的世界,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人们提供一种低碳出行方式,极大方便了市民的“最后一公里”出行,其也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被看作城市文明形象的同时,却出现了诸多不文明的现象。

笔者在街头走访时,市民吴女士告诉笔者,我上下班都用共享单车,但是经常碰到那种乱停乱放,甚至占为己有的现象,将共享单车停放在自己的店面前、楼道中,不仔细看根本无法发现共享单车的存在,更为过分的,是将共享单车上私锁,刻意霸占。种种行为,都让共享单车的“共享”二字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除了上述的极端个例之外,多数市民在使用时,“顾骑不顾停”问题尤为凸显。都不可避免将共享单车随意停放,怎么方便怎么停放。有的将共享单车停放在摩托车停车位上,有的甚至占用了机动车道,而不远处就是共享单车专门设立的停放点。停放点划定了专门的白色标志线方便市民停放,也方便市民找寻使用,但却“无人问津”

另一方面的问题就在共享单车服务的提供商了。大量的废弃单车被抛弃在荒郊野外,都可以称作一座共享单车的坟墓。堆积的高度甚至达到了两层楼的高度。可想这里埋葬了多少单车。一直不解决,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这是对资源的浪费。

共享单车社会乱象的背后还隐藏着“共生”问题。共享单车的出现,成为了大多市民“心头好”,让原本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公共自行车显得有些“落寞”,租借人数大幅下降,从原来的日借1万辆次降至3000辆次,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公共自行车这项民生工程的发展收到了极大的威胁。

如何平衡好“方便群众出行”“公共自行车的生存”“维持良好的市容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城市管理的全新课题

“共享单车”如何“共治”,实现“融合”?

共享单车,问题多多。如何解决呢?融合发展是思路。

湖州市运管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认为,共享单车乱象主要原因第一个是企业盲目投放市场。近年来,湖州市先后有摩拜、哈罗、青桔等共享单车进入,总数一度超7万辆,已经严重超出市场容量。

融合发展的前提是共享单车企业要纳入本地管理,而多数共享单车企业习惯了野蛮生长,不愿意接受管理;为此,湖州交通部门牵头起草出台“湖州市关于促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共享单车在湖州市的发展要求;同时不定期召集相关单车企业要求纳管,会商解决相关问题,期间下达督查整改函3份;对不配合纳管的相关企业进行清退,先后清退“摩拜单车”、“哈罗单车”,并禁止不符合要求的单车企业进入湖州市场,目前全市入驻共享单车企业2家、公共自行车企业1家。车辆方面,投放共享电单车220辆,共享单车13200辆,公共自行车5000辆;对于进入湖州市场的共享单车企业,明确提出通过总量控制、择优投放、电子围栏停放三大核心措施实现共享单车行业管理。

规范市场秩序,更要根本解决“停放”难题。7月10日起,湖州率先在全省实行并覆盖主城区的“无桩化精准定位”全新借还模式,实现公共自行车、各品牌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的统一借还。

笔者在湖州城区博物馆门口的单车驿站看到,绿线划分的是公共电子围栏停车区域,里面停放着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和电单车,这个划线部分就是感应装置,在湖州投放的每辆单车均安装电子标签,与公共电子围栏实现云端交互。车辆在还车时,必须规范停放在印有还车电子感应带的绿色围栏区域,车辆发出蜂鸣提醒后即可关锁结费。同时,为配合围栏管理,推出“调度收费”惩罚措施,若将单车停到了禁停区域,会被收取一定的调度费用。

笔者了解到,市区核心区域的公共电子围栏已增设500多个站点,目前已有814个站点,各住宅小区站点覆盖率达到100%,核心商业区站点覆盖达到50-100米,其他区域站点覆盖半径达到200米以内,可以满足市民日常的借还骑行需要。

为了切实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监管,湖州市运管部门同步推出了“单车监管平台”,单车监管平台接入了湖州市区运营的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的全部实时数据,并通过电子标签技术,实现与单车的物理绑定,通过监管平台实现账户监管、运力投放,实现对共享单车投放的总量控制;通过监管平台,建立单车企业信用考核机制,实现统一的市场监管。

监管平台建立了公共电子围栏数据库,实现对各站点的查询、控制、调度、管理。此外,监管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将实时给各运营商下发车辆维护通知单,确保骑行安全,实现站点车辆的有序调度以及车辆的高效利用,解决“僵尸车”难题。

“融合发展”不仅是共享单车与公共自行车的停放方式、监管制度的融合,也要注重共享单车与公共自行车企业的相互促进的融合发展。据悉,湖州共享单车日常运维统一交由本地公共自行车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实现各品牌共享单车本地化管理,同时也为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撑,实现了全方位的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有成效,展现“湖州品质”

经过一年的融合发展,湖州市共享单车的秩序乱象得到有效整治,“两车”日均借还量达到1.6万次,同比增加200%,市民逐渐养成定点规范停放的习惯,单车规范停放率从33%上升到95%。同时,也减少政府监管投入,高效实现机器换人,既节省人力物力,又提高管理效率,为全国共享单车管理提供了“湖州方案”。

通过实施单车融合发展,单车企业也实现了降本增效。单车定点停放降低了单车企业线下运营成本,提高了车辆运营调度效率;平台大数据监管,科学划定了骑行热区,车辆的使用率从1.05%翻倍提高到了2.4%;企业合作,既让公共自行车企业增收,又让共享单车企业减负。

814个站点,各住宅小区站点覆盖率达到100%,核心商业区站点覆盖达到50-100米,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多种方式不同品牌单车的融合发展,为市民提供不同价位、不同档次的多样化单车选择,满足个性化需求,单车日均使用量从0.6万次翻2倍增加到1.6万次,绿色骑行方式渐入人心。

单车的融合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方便市民出行这么简单,它已经成为展示湖州生活品质的窗口,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湖州交通人破解社会难题的坚定决心,更看到了湖州人民对更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正在通过自己的双手不断地实现着。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