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真组织开展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9-03

浏览次数:

来源:市科协

各区县科协,宣传部、教育局、科技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局、应急管理局、总工会、共青团委、妇联、工商联,各市级学会(协会),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等21部门(单位)《关于举办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科协发普字〔202428号)和浙江省科协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组织开展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以来的历次全会精神,锚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围绕高水平打造“六个新湖州”的实践目标,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激发创新自信,推动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社会化工作大格局,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二、主题和时间

(一)主题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各部门可根据活动主题,结合工作实际拟定活动副主题,主题宣传活动贯穿全年。

(二)时间

集中活动时间为202491525日。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至1010日,各地举办的科普活动,均可纳入全国科普日活动。

三、主要内容

(一)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结合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取得的重大成果、开展的生动实践,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创新、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广泛宣传科技、科普创新的实践,营造爱党爱国、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强省和强国建设。

(二)开展高阶前沿科普,激发创新动能。聚焦我市“2+8”高能级平台和八大新兴产业链,突出生命科学、航空航天、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卫星导航、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科学技术领域持续开展科普活动,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创新基地、企业体验馆有组织、常态化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

(三)践行科普为民,共创美好生活。围绕民生科技、卫生健康、食品安全、农业生产、低碳生活、防灾避险、科学文化等公众关注热点,聚焦重点人群,推动优质资源下沉,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内容、常有常新的活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四)开展科学教育,激发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推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科学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助力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四、活动安排

(一)市级主场活动。9月中旬,联合南浔区共同举办全国科普日湖州主场活动。绕活动主题,聚焦新质生产力科普、科学教育加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科学家精神弘扬、生态文明科普等重点领域,通过多方主体联合、线上线下融合、优质资源整合的方式,开展多元化、互动性强、公众参与度高的科普活动。邀请党政领导、科技工作者、广大公众参与,打造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性、群众性的全国科普日市级主场活动。

(二)区县级主场活动。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一地一策一特色”理念,紧贴“四项内容”,集成多方优质资源、汇聚各方社会力量,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和企业等阵地,通过科普展览展示、科普教育讲座、科普实操演练、科普文艺汇演、科普临场体验等形式,开展打造各具特色的全国科普日区县级主场活动,为广大公众提供优质多元、触手可及的科普体验。邀请党政领导出席活动,带动辖区内各乡镇、街道和村社掀起科普热潮。

五、主要活动

(一)重点活动。根据中国科协等21部门千馆展览探未来、万场报告话前沿、千万IP创科普体系化重点示范活动的总体部署,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强化优质科普产品供给,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形成有组织、社会化广泛动员模式。

1.科普场馆探未来。今年新质生产力科普专项行动,全省各地涌现出众多新质生产力科普馆、前沿科技体验点,省科协择优遴选100家浙江省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面向公众开展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科普。积极推动科普阵地联动,依托各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带动街道社区乡村的科普场馆,开展科普活动,联动打造区域科普路线,构建30分钟科普服务圈,让公众身临其境、感知前沿科技应用场景。

2.科普报告话前沿。动员学会、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小院、社区、科技志愿队伍等各类科普主体,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现代科技和未来产业,组织开展高阶科普报告。倡导通过“科技咖啡馆”等多种形式、搭建小规模、高频度、互动性、多学科的科普交流平台。鼓励市级学会积极主动联系各区县科协,根据需求组织科技志愿者服务队等开展示范性等科普活动。

3.云上科普嘉年华。围绕中国科协千万IP创科普的总体部署,积极借助学习强国、科普中国、微博、抖音、快手、知乎、腾讯新闻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参与#千万IP创科普#活动话题。有关单位、基层科协组织、高校科协、企业科协、科普教育基地要坚持线上线下互动,开展优秀网络科普作品创作、征集和展示,发动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科普工作者等群体积极投身千万IP创科普主题科普创作活动,倡导有条件的活动线上线下融合,纳入千万IP创科普

(二)系列联合行动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牵头作用,以组织化、网络化、社会化等方式推进科普日工作,调动联合主办单位、各有关单位积极性,开展科普研学、专家报告、科技咨询、科普创作、技能培训、科普秀场等各类科普活动,全面推动我市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

1.学会科普联合行动。发挥市级学会的科普功能和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动员、服务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聚焦现代科技和未来产业,组织开展高阶科普报告。利用学会科普基地,为科技工作者做科普提供服务,推动优质科普资源下沉。

2.科普阵地联合行动。发挥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阵地功能作用,推出研学实践、科普报告、联动打卡等系列活动,提供高质量的校外科学教育服务,助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3.企业科普联合行动。各类企业特别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设立科协组织的企业,应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立足科技创新资源,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组织展馆开放、企业云课堂、专家报告等系列科普活动,展现科技助力企业、创新赋能企业的重要成果,让创新成果走向公众,推动科研、科技成果科普化。

4.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组织市科普联合会、各级青少年科技教育机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积极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如科普讲座、科普秀场、科学实验等,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公共场馆联合行动。扎实推进公共场馆科普化改革试点工作,结合各场馆优质科普资源,常态化开展科普研学、科学实践等各类活动,提升科普服务能力,通过公共场馆科普化实现科普社会化。

6.农技协联合行动。充分发动农技协组织、科技小院、博士创新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应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与各地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等紧密合作,开展技能培训、科普讲座,面向农民普及先进技术、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文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7.生态文明科普专项行动。依托“生态文明(湖州)科普中心”,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广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持续开展生态文明系列科普下基层工作,通过理论宣讲、环保课堂、科普研学、咨询服务、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让生态文明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

8.巾帼科普活动。实施“科普进万家行动”,各级妇联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发挥各级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作用开展科普巡讲,动员巾帼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助力提升广大妇女儿童科学素质。

9.应急科普“应知应会”行动。统筹安全生产、防汛防台、防灾减灾避灾等应急知识,开发典型事故灾害逃生自救应用场景科普宣传产品,深化应急科普传播下基层活动,探索培育“首席应急科普传播官”,加大拓展线上、线下宣传渠道,扎实推动应急科普“应知应会”广泛宣传,全民安全素养普遍提升,重点群体自救互救能力明显增强。

(三)优质科普资源共享联动。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中国科协将组织科学之夜、科普中国嘉年华、全国科普日宣传片(海报)征集等工作,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参与联动,共同推动浙里科普优质资源向全国传播和推广。自8月初起,省级科协将分批次向中国科协推荐本地精品展览、科普报告、特色亮点活动、科普研学路线、科普地图等,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进行联动宣传。各地各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精心策划并推荐本地独具特色的科普活动、展览和报告。同时,要注重学习借鉴好全国的优质宣传资源,共同提升科普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

六、有关要求

(一)深刻理解,加强组织。全国科普日活动是各级党政领导同群众共同参与的示范性科普活动,各单位和部门要广泛动员、精心组织,不断提升科普日活动服务力、影响力。要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协调机制联动,集成优势资源、汇聚各方合力。各类科普主体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科普日活动的落地和执行,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让科普知识真正深入人心。

(二)精准谋划,规范实施。按照中国科协和省科协部署,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重点强化高阶科普和系统联动。各地各部门在策划和组织活动时,要充分结合当前科技热点和公众需求,有效整合和共享本地的科普资源,注重系统联动,突出群众性、参与性、互动性。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厉行节约,切实为基层减负。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管理责任,安全有序开展活动。

(三)强化宣传,做好总结。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新媒体作用,放大科普传播效益,特别是对院士、知名专家的经典讲座和优质科普活动,要做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二次传播。活动宣传中,请规范使用全国科普日和科普中国标识,突出活动品牌。8月21日起,各活动举办单位可通过全国科普日平台(www.kepuri.cn)发布推广重点活动。9月27日前,各区县科协、市级学会要牵头总结本市、本领域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情况,并通过全国科普日平台进行报送(总结内容主要包括科普场馆探未来”“科普报告话前沿”“云上科普嘉年华等重点活动开展情况和成效;企业、科普阵地、公共场馆、学会等组织的动员参与情况;服务科技工作者和重点人群情况;宣传工作开展、阵地打卡等科普实践创新情况等)市科协等全体主办单位将对全市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对活动组织有序、服务基层有效的单位和影响大、关注多、反映好的活动,择优向中国科协推荐予以表扬。


分享到: